Search

疫情浸沒世界年餘,茫茫仍不見盡頭,自然驅使人想到不少「人生規劃」的問題。例如早前我問身邊那位「人生最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疫情浸沒世界年餘,茫茫仍不見盡頭,自然驅使人想到不少「人生規劃」的問題。例如早前我問身邊那位「人生最堪回味的是哪些片段?不要想,立即答。」

結果得出來也無意外,是旅行。

昨晚突然漏夜問大家「幾時先可以跑到海外馬」,表面上是問題,實質上是叫春。怪只怪,自己不小心看了Netflix《瓊安娜的日本之旅》。

真該死,只是一個尋常鐵道便當,已經懷念不已。那些風景,更不消提。

所以,未來,哪怕是不知多久後的未來,旅行有得去,真的要趕快去。

不一定是旅行,總之是你的心願,就該趁早了結。

好些理財專家提倡盡量減少消費,理由是:投資能令財富滾大,你現在花的一元,可能就是未來的四元。

這個道理,原則上當然是對。但道理,若然死守,只會變成無理。在為未來的自己著想的同時,我們又何嘗不需要為現在的自己著想?

有一種悲哀,就是一世人受盡了死慳死抵的過程,到頭來卻沒有享用過死慳死抵的回報。

不是鼓吹大家立即把身家散盡。相反,我贊成在日常生活盡量節省。尤其是花了也無法製造美好回憶,轉瞬間就會忘掉的無謂消費,更加應該三思。疫情期間,更是好好省錢,明智投資的時候。

但待到未來某天,世界重光,就應該找些時候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明智地用錢。去看北極光又好,帶爸媽坐遊輪又好,哪怕別人覺得「乜你咁豪」。

不能太管別人眼光了,你慳的時候,他們又會看到嗎?

能定期豪一豪,現實點說句,萬一你突然有甚麼事,對身邊著緊你的人,其實也不無寬慰作用。他們可以因為「至少你都嘆過吓」而能稍稍釋懷。

在我看來,這不是甚麼「報復式乜乜物物」,而是一份對沖你人生遺憾的另類保險計劃而已。

#不要相信一切有下次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